2022-06-10 ·读书笔记·摘抄

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

感想

书中有四位来访者

  • 约翰,认为所有是蠢货的好莱坞工作者,后来他说出了儿子的死
  • 朱莉,刚做大学教师,却被查出癌症,最后也离开了,但她在最后的日子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
  • 瑞塔,69岁,离婚三次,和儿女断了联系,最后鼓起勇气,写信袒露了真实的自己
  • 夏洛特,风华正茂,但是总是遇到不靠谱的男人,也有酒瘾,最后她也戒掉了酒瘾,离开那些男人,开始新的生活

还有就是作者自己,40岁失恋,找了温尔特做治疗师,最后她也认清了自己的焦虑,告别了温尔特。

看这本书,更像是在看故事,但是我觉得,更多是我们自己有没有接纳自己,能不能看清自己的软弱的地方并且感觉直面困难,直面自己的痛苦,而不是享受在痛苦当中,并觉得自己很可怜,用痛苦来作为自己的防御。

这也让我想到了最近看的被讨厌的勇气,有时候是自己给自己借口,才会一直在困难中无法自拔,有时候我们更加需要认清自己,爱自己,然后成为自己,为自己而活。

当下的我,也是时候到了努力学习的时候,加油吧

—— 2022-06-02

笔记

洛莉·戈特利布 8个想法

◆ 22 牢笼

心理治疗的重点就在于理解真正的自己。但要了解自己就必须先抛开对自己的固有认知——抛开那些你塑造出来限制自己的人设,这样你才不会裹足不前,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,而不是活在自己给自己描述的故事里。

“所有洞察都只是心理治疗给你的安慰奖。”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,意思是:即使你拥有世上所有的真知灼见,但如果你在治疗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不去作出改变,那再多的洞察,甚至治疗本身,都将毫无价值

◆ 28 上瘾

。如果父母是易怒的人,那自己往往最终也会选择易怒的伴侣;父母有酗酒的问题的人常常会被爱喝酒的另一半吸引;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孤僻或挑剔,那他很可能也会跟孤僻或挑剔的对象结婚。这些都并非巧合。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对待自己呢?因为这给他们带来熟悉的感觉,就像回到家里一样,但这会让他们难以分清,什么是他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想要的,什么又是他们儿时的记忆。他们不可抗拒地被那些人的一些特质吸引着,即使那些特质曾出现在他们父母的身上,并对他们的童年造成了伤害。在一段感情刚开始的时候,这些特质几乎无法被察觉到,但我们的潜意识具备一个意识认知无法企及的精密雷达系统。这并不是说人们想要再次受到伤害,而是他们想要掌控一个童年时无法掌控的情境。弗洛伊德称之为“强迫性重复”——人的潜意识会幻想:或许这一次我可以通过和一个新出现的但感觉熟悉的人接触,从而回到过去,抚平很久以前的创伤。但唯一的问题是,通过选择感觉熟悉的对象,人们百分之百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:旧伤口会被重新打开,人们只会变得更缺乏信心,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。

◆ 33 因果报应

你真的要来这儿问我这些人工智能就能替你回答的问题吗

“我认为如果你能想清楚为什么这个抉择对你来说这么艰难,那你才更能从这个思考中获益。”有一次他说:“我只知道如果是我,我会怎么做,但我不知道你该怎么做。”

◆ 35 二选一

如果两个选项都很糟糕,那我就两个都不选

◆ 41 完满还是绝望

就像突然之间一切都是陌生的,你丧失了熟悉的心灵地标,没有了参照物,你所熟悉的那些可预见性都消失了。或许原来的世界并不完美,甚至根本就是很糟糕,但至少你知道自己最终能获得些什么——即使那是失望、混乱、孤立和自我批判。

◆ 50 葬礼狂人

研究表明,人们倾向于根据事情的结局来记住自己经历了什么,所以说终结过程对心理治疗至关重要。来访者原本可能一辈子都要面对消极的情绪、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是空虚的结局,但终结的过程能让他们拥有一个积极的结论。


返回